关注我们:

ofo终将被滴滴收编?而摩拜就能独活?

2016-11-03

来源:未知

分享到:


在北京某个漫天雾霾的礼拜三,摩拜推出了新品轻骑版(Mobike Lite)。发布会结束后的两个小时里,摩拜CEO王晓峰接受了虎嗅的采访,他先是低不可闻地打了个哈欠。“太累了,每天只

ofo终将被滴滴收编?而摩拜就能独活?

在北京某个漫天雾霾的礼拜三,摩拜推出了新品轻骑版(Mobike Lite)。发布会结束后的两个小时里,摩拜CEO王晓峰接受了虎嗅的采访,他先是低不可闻地打了个哈欠。“太累了,每天只睡几个小时。”可见战况激烈。

 

其他媒体早就扒完了新版车型的各项变化,简单地说,轻骑版维持智能锁、GPS定位不变,只是降低了车身重量、增加车筐、将轴传动换为KMC链条,同时更换为太阳能发电。由于轻骑版选择了既有自行车供应链生产,成本降低到几百元,随之价格也做出调整,降低到0.5元/半小时。于是外界开始猜测,放弃自己生产单车的摩拜,是意识到自己的成本高昂,被对手拖入到了“烧钱”的价格战和规模战。

 

摩拜推出轻骑版,对手ofo则尝试着走出校园。升级机械锁、更换实心胎,成本提升的同时提升了价格,车辆骑出校园需要交纳99元押金等等。不难发现,在资本助推下,二者都在补齐各自的模式,彼此靠拢。二者的竞争已经愈发趋同。


它们会各自走向什么不同又相似的结局?

 

被滴滴收编可能是ofo最好的结果

 

“要站也是站滴滴的队,不是资本财阀的队。”ofo投资方经纬的肖敏说。话说得很痛快。滴滴可能为ofo提供的帮助无外乎两种,倒流和补贴,这对于初创团队来说确实关键,但ofo需要付出的代价很可能非常惨痛。

 

脉脉平台对ofo团队失去控股权爆料


脉脉上近日出现爆料称,经过新一轮融资后,ofo团队失去控股权,持股比例低于30%。ofo品牌公关总监李泽堃对此的回应,这是谣言,怀疑别有用心的人在从中炒作挑唆。

 

但仔细扒一下ofo的投资方不难发现,除了滴滴本人,剩下的基本上都是滴滴的早期投资方,直接或间接的持有滴滴股份,并且时间点几乎都在滴滴入局之后,这一点就非常值得思考。

 

ofo在一年内完成了多起融资,投资方包括滴滴、天使投资人王刚、Coatue、中信产业基金、经纬中国、金沙江创投、顺为基金、元璟资本、小米科技。其中,天使投资人王刚、经纬中国、金沙江创投、Coatue、中信产业基金都曾经是滴滴的投资方。

 

天使投资人王刚是滴滴的天使轮投资方;

经纬中国参与快的投资,滴滴快的合并后已进入滴滴董事会;

金沙江创投为滴滴A轮投资方;

Coatue基金参与滴滴快的合并后30亿美金融资;

中信产业基金为滴滴C轮领投方;

 

不论这是否代表滴滴打算带着投资人赚笔快钱,都不难看出,滴滴作为资方在ofo团队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。

 

而比起强势的资本,最重要的是,ofo核心团队到底有没有能力将公司引领到正确的方向上。这个年轻的团队对于创业显然并没有太多经验,其中一个细节是,戴威最初是在跟朱啸虎见面的临场、通过百度才知道朱啸虎的创投经历。

 

在彭博社发表的文章中,戴威表示:“在公司创办初期,扩张要比防御重要的多。越快地使用资金就会越有效,募集到的资金越多,就会变得越强大。只有这样,才能控制市场。”

 

这个逻辑与滴滴保持了一致,但是ofo团队到底把钱用在了哪里呢?答案可能是补贴。

 

每日人物的报道中,


ofo运营人员在群内鼓励华东高校学生,每骑一次奖励6元现金红包,次日还称上海政法学院有学生在9点前骑了1000次。前员工马少伟表示,这样的刷单行为,在ofo内部被称之为“培养用户习惯”。最终他认为管理层不成熟,选择了离职。

 

而且如果补贴的力度达到每单6元,那么客单价0.5元的ofo,目前现金流显然就不像它对外表现出的那么好。更为严峻的是,大规模烧钱补贴也并不能换来ofo想要的壁垒。

 

微博上的用户们都反映,找不到ofo就去预约摩拜,附近没有摩拜就骑ofo,对于单车市场来说,大部分用户并没有在某个平台“从一而终”的打算,只是选择那个便捷性更高的。比起烧钱补贴,增加单车投放量还相对实际些。

 

摩拜商业策略上更为老练:走上层路线、创始人不那么容易被VC左右

 

作为竞争的另一方,摩拜策略则以走上层路线为主。

 

CEO王晓峰的朋友圈里常发布一些政府官员试骑摩拜的照片,人大代表支持摩拜单车的发言等等。“政府关系也是CEO很大一部分职责。”王晓峰说。

 

在发布Lite轻骑版当天,宝山区政府也宣布将对摩拜提供支持,对接交通大数据系统、划定推荐停车区域,并将地铁沿线附近30个单车停放点对摩拜免费开放。“这些实际层面上的支持非常有效。”王晓峰说。

 

曾经有媒体将王晓峰那句“我没想好怎么赚钱”当做标题,时隔几个月,王晓峰依然没有给出答案。“不要太着急给我们贴标签。未来To G也不是没有可能,只不过拿到政府的资金支持需要经过相应的行政流程。”

 

在将近两个小时的采访里,能感受到王晓峰是一个谨慎、滴水不漏的人。他善于柔软地将那些尖锐的问题化解掉,不会让人不舒服,当然,你也不会得到任何关于投放量、盈利数据的准确信息。

 

作为资方的李论,对王晓峰的评价是“有时难以说服”。比如他几乎不做任何To VC的事情,不怎么接受媒体采访、不披露融资。“Talk is cheap. Show me your code.(少废话,亮代码)”王晓峰祭出了Linus的名句。

 

而在这个竞争阶段推出Lite,李论与王晓峰之间也是有冲突和博弈的。因为摩拜团队坚持,李论才尊重了公司的战略。他认为,摩拜作为一家以产品为核心驱动力的公司,不必要因为担心市场占有率就快速推出低成本新品。“金立手机就是真发给全中国每人一个,苹果就没市场了吗?”

 

 “Davis(王晓峰)要降价,一开始我也不同意,因为提供的服务无差别。他觉得没有给用户提供足够的车,就要定价1毛钱/半小时,我坚持价格不变,最终双方各退一步,折衷成5毛。”李论说。


但是,就算摩拜团队相对ofo有相对清晰独立的路线与打法,二者都要共同面临的问题是——

 

如何渡过这季寒冬?以及终极质疑:这可能压根不是一个好生意

 

上海五角场附近扔着的摩拜与ofo


久违的“爆款”,总算给这个“寒冬”带来了些温度。随着二者竞争加剧,媒体和投资人口中决出胜负的日期已经从最初的90天,延长到了半年。资本当然希望迅速清场,减少竞争,但在我看来,这场战争会是一场“持久战”,以目前二者的扩张速度和投放量来看,还远远没有达到让用户有安全感的水平,遑论做到“200米就有一辆车”。

 

回到这个生意本身,它是个好生意吗?即便这是高频的需求,可客单价5毛、一块的生意能支撑得起资本和流量巨头赋予它的期待吗?我对此不乐观。

 

不要去听各种故事,回到生意本身,帐是必须要能算过来的。对于共享单车来说,按照一天单辆车使用频率为6次,客单价0.5元计算,摩拜和ofo几百元的自行车成本,3个月左右可以收回,并开始盈利。但是3个月以后,单车还能不能在市场上流通都还是未知数。

 

抛开模式、成本、资方这些因素,摩拜和ofo需要共同面对的是高昂的线下运营成本、较高的损坏率以及即将到来的严冬。

 

ofo公关经理今天发布的朋友圈视频显示,负责投放ofo单车的是一辆普通的白色面包车,工人需要手动将所有的车搬运到投放地点,再根据潮汐效应,每天进行重复投放。相关报道称,在西二旗区域,ofo就雇佣了30多位单车搬运工,每位师傅月薪五千多元。仅搬运工的工资支出,每月就达15万。

 

有媒体称摩拜并未引入线下运营,但摩拜王晓峰向虎嗅透露,目前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四个城市的线下运营人员已经超过100人,按照月薪5000元计算,每月仅线下运营的人工成本就超出50万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对于ofo使用习惯的调查问卷


对于损坏率,摩拜与ofo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字,但想必这一数字并不让人乐观。


一周前,上海一名男子将3辆摩拜单车扔进黄浦江,还砸毁了另外6辆单车;ofo的小黄车也无法幸免,在一个针对617名ofo校园用户的调查问卷中,有70%的人曾经碰到有人利用机械锁漏洞免费骑车,有28%的人曾经遇到用户蓄意破坏车辆部件、15%的用户发现了有校外人员盗窃车辆。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运营和维护单车的成本,而这样的成本显然不是0.5-1元的客单价可以覆盖的。

 

即将到来的寒冬对于单车来说更是严峻的考验,雾霾、雨雪天气和道路结冰都会造成用户降低使用频率。离开“高频”这个形容词之后,共享单车的温度可能得随着气温一并降一降了。

 

摩拜创始人胡玮炜曾经说,她想过最坏的结果是,哪怕创业失败,这也是个公益项目。从目前共享单车的“钱途”来看,即便不是公益,最好的结果也是让政府买单。


VR硬件评估more+
智能硬件more+

投稿